近日,一起發(fā)生在高鐵上的糾紛引發(fā)社會熱議。4月4日上午,一列高鐵剛從上海站發(fā)車不久,3號車廂有兩名女性乘客摘下口罩開始吃東西,此舉引發(fā)坐在同一排的一名男乘客不滿,于是出面制止。爭執(zhí)過程中,一女乘客對著男子拍攝,男子上前搶奪手機,手機撞到了對方嘴角。乘警調(diào)解無果后,3人被移交至安徽池州火車站派出所繼續(xù)處理。據(jù)了解,近日雙方已就此事達成和解。
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就是這樣一件小事折射出來的卻是大問題:疫情引發(fā)的社會心理危機值得警惕。
從法律上講,即使是疫情防控期間,高鐵上也沒有禁食規(guī)定,法無禁止即可為。兩名女乘客的行為并不違法,不應該受到責難,而且正如乘警所說,所有乘客都是持“綠碼”上車的,正常情況下,安全是有保障的,那位男乘客的反應有些過激。
其實,這種尷尬事近期時有發(fā)生。春光大好,百花吐艷,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有人忍不住摘下口罩,痛痛快快地吸了兩口新鮮空氣,結果引來幾道“惡意”的目光。這種事很難說誰對誰錯,只能說是疫情給社會心理造成的過度壓力,傷害了正常的人際關系,也容易引發(fā)各種矛盾沖突,為此有必要加強社會心理干預。
加強社會心理干預,政府要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加以引導。4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diào)了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那么,在常態(tài)化的語境下,一些基于應急管理的防控措施,哪些需要去除、哪些需要保留、在何種程度上保留,都需要政策層面的再設計。尤其是地方政府要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制定相應的公共政策,給人們更加明確的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政策指引,減少因政策不明確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沖突。
加強社會心理干預,媒體要傳遞科學的聲音。媒體秉持科學的精神向整個社會傳遞科學防控知識,有利于消除疫情帶來的過度恐懼心理,形成更加積極開放的社會心態(tài)。
加強社會心理干預,還需要發(fā)揮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作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diào)處化解綜合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目前,全國各地逐步建立了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心理疏導和服務機制,努力為公眾提供心理援助服務。只有積極發(fā)揮這些機構對社會心理的干預作用,努力消除疫情帶來的社會心理危機,才能建設更加包容、有彈性的社會心理,推動社會各方和諧共生。
這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疫情,從長遠來看,它給社會帶來的傷害可能還很難估量,但其中的社會心理傷害已經(jīng)顯現(xiàn),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并通過綜合手段及時進行干預、予以化解,也是社會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這次社會治理大考的必答題。(秦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