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5月31日电(刘映)中药材种植和相关产业发展,能够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作为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亲历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孙晓波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期间介绍了以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想法和计划。
“脱贫以后,如果没有新的产业助力,没有新的方式助力,就有可能会返贫,达不到乡村振兴,更达不到美丽乡村建设。因此,我们选择乡村振兴的地区仍然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贫困地区等,未来要在这些地方培育更多的产业,发展更多有利于当地条件的环境。”孙晓波表示。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所原所长、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孙晓波
因地制宜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就中药材种植领域而言,传统的合作模式是将药材交给单个农户,然后政府再组织企业或批发商收购,但农民个体的抗风险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标准推广应用能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市场行情有变化,农民就可能亏损,产出的药材质量也难以保证。
孙晓波表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特别契合中药材的种植。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道地产区、不同村落拥有的土地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员、生产资料的配置、新技术的使用,培养中药材种植行业或中药材领域新兴的产业或企业,全面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水平。”
孙晓波强调,要想做好中药材的乡村振兴工作,一定要有政府引导、大企业介入,然后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的大规模种植。同时,要实现这种模式,就要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由大企业开展种植,农民不再承担市场风险,且会得到两方面收入,一是土地租赁收入,二是被企业就地雇佣产生的劳务收入。联盟和一些区域开展类似合作后发现,不仅药材质量、产量都有了保证,农民的收入还比自己单户种植高出不少,实现多方共赢。
此外,还可以构建新型仓储基地,保障和调控药材供给,避免价格忽高忽低;成立新型官方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及时发布中医药尤其是中药材供需信息、价格信息、种植面积信息,便于各地调整生产规模,实现对中药材的合理布局。在此基础上,政府再通过提供好的政策、优质的土地资源,就能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
“四驾马车”助力乡村振兴
对于联盟发起的中药材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孙晓波介绍,目前联盟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为主体,在全国15个省46个县,开展了有效的中药材乡村振兴工作。自2016开始,联盟在每次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会上设置专门会场,组织工业企业、流通领域企业、专家、部分贫困地区县、镇相关领导及扶贫一线的相关村有效衔接,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企业介入,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需要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商业为纽带、资本为助力的精准扶贫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了联盟大平台共建共享、资源整合的优势,现阶段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孙晓波透露,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药材产业的繁荣发展,未来联盟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对接市县乡村振兴需求。面向市县,明确技术、销售、加工等方面需求,号召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对接;二是,协助市县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从技术协作支持、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市场信息支撑、地域产品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撑;三是,重点鼓励产业集群建设。面向国家对种业、地方特色产品、农业产业集群等重点政策需求,从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给予各市县路径设计和具体工作支撑;四是,号召落实集中药材采购。发挥联盟全产业链支撑优势,调动联盟采购经理专委会、农委会积极性,号召盟员企业采购乡村振兴基地中药材产品。